鲁艺大讲堂 | 魏煌教授作《从〈我为祖国献石油〉到〈我和我的祖国〉——著名作曲家秦咏诚音乐创作风格解析》学术讲座

魏煌教授学术讲座现场

魏煌教授作学术讲座

学院领导与参会嘉宾进行交流座谈

学院领导与参会相关领导合影

      11月6日,由沈阳音乐学院主办、音乐舞蹈研究所承办的“鲁艺大讲堂”走进沈阳市大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沈阳音乐学院原副院长魏煌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为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作了题为《从〈我为祖国献石油〉到〈我和我的祖国〉——著名作曲家秦咏诚音乐创作风格解析》的学术讲座。沈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齐海涛,沈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伯绍阳,沈阳市大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卫平,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策,沈阳市文联全体机关干部、沈阳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大东区文艺工作者代表和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魏煌作为长期致力于秦咏诚作品研究的专家,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现场听众细致梳理了著名作曲家秦咏诚先生如何将炽热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动人的音乐语言。

      秦咏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享誉全国的作曲家,曾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留下大量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音乐作品,为我国音乐艺术与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本场讲座深度聚焦秦咏诚先生的两首不朽经典——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和80年代的《我和我的祖国》。讲座不仅深挖了两部作品一脉相承的创作内核,更追溯了作品与东北鲁艺传统的精神渊源。魏煌首先分别讲述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和《我和我的祖国》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并对作品进行了艺术解析。“大笔写山河,情深赞祖国。”在解析秦咏诚的整体创作风格时,魏煌结合其成长经历、艺术教育背景和长期深入生活的创作方式,指出秦咏诚音乐作品具有清新流畅、质朴凝练、刚柔相济、中西融合等特点。无论是风格豪迈奔放还是细腻柔美的作品,均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和音乐语言,展现出作曲家宽厚豁达的胸怀和真挚炽热的情感。

      魏煌特别强调了秦咏诚深入民间、贴近人民的创作原则,他长期深入工厂、农村、部队、海岛等社会生活第一线,通过采集民间音乐素材、体验人民生活情感,形成了丰富而扎实的音乐经验。这种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创作逻辑,与延安鲁艺时期前辈艺术家们所秉持的文艺观一脉相承,彰显了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中这一价值坐标的薪火相传。

      讲座内容丰富、翔实,脉络清晰、引人入胜,令人受益匪浅。现场听众反响热烈:“通过老师的深度解析,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秦咏诚先生作品中滚烫的家国情怀,更读懂了鲁艺‘为人民而歌’的红色基因。”“‘鲁艺大讲堂’走出校园、扎根文艺创作一线,不仅搭建了院校与从业者交流的桥梁,更让我们看到鲁艺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延续。”“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会带着这份感悟深耕创作,把人民的心声、时代的脉搏融入作品,让鲁艺精神在新征程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讲座现场台上台下积极互动、气氛热烈,充分彰显出“鲁艺大讲堂”品牌活动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在讲座开始前,张策与齐海涛、侯卫平等到场嘉宾围绕校地合作、平台建设、文艺创作、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座谈。

      “鲁艺大讲堂”作为沈阳音乐学院的标志性学术品牌,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促进文艺理论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也是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鲁艺精神、凝练鲁艺思想的重要载体。本次活动走进文艺创作一线,旨在打破校园边界,将学术资源与文艺创作一线需求深度对接,让鲁艺精神在服务地方文艺发展中焕发新活力。下一步,学院将整合校地优质资源,持续通过多样化活动,搭建文艺人才培养与实践平台,推动鲁艺精神与新时代文艺创作深度融合,为区域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 / 音乐舞蹈研究所 缪倩兰

图 / 音乐舞蹈研究所 张伟浩、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初审初校 / 陈   婧

复审复校 / 商   迪

终审终校 / 李丽娜